鼠疫的危害
1、鼠疫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,历史上曾导致大规模死亡。 鼠疫的传播主要通过被感染跳蚤或蚊虫叮咬,以及与感染动物的接触。 截至目前,我国已经报告了少数鼠疫病例,但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。鼠疫的致病性体现在其高病死率和严重的炎症反应,患者可能出现高热、出血等症状。
2、跳蚤叮咬患病宿主后,鼠疫杆菌会在跳蚤的前胃增生,导致前胃阻塞,跳蚤因此感到饥饿并更加疯狂地吸血。当这些跳蚤叮咬人类时,血液中的鼠疫杆菌会回到宿主体内,导致新的感染。通常,啮齿动物和它们身上的寄生虫距离人类生活区域较远,但人类因开荒而被迫进入这些区域,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。
3、败血型鼠疫也可引起继发性淋巴结炎和继发性肺炎。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50%~90%、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70%~100%、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%。应紧急处理,明确诊断,联合用药及对症治疗。鼠疫是烈性传染病,在法定传染病的管理细则中,划属甲类传染病,位列首位,排在最显要的位置。
4、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约一亿三千五百万人。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,曾被称为黑死病,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。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,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。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,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。
5、世纪40年代的恶劣气候影响了整个北半球,当时的蒙古部落出现了不安定因素,于是他们向中国进发,将扩大的鼠疫的传播,当时鼠疫死亡人都埋葬在中国西部,而这就成了中国爆发大规模鼠疫的源头。
发表评论